2023年北京朝阳区高二期末语文作文《来处与去处》写作范例

发布时间:2023-08-11文/发现好网课


【原题回放】23.作文(50分)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,按要求作答。不少于700字。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。

 
(1)“一个民族、一个国家,必须知道自己是谁,是从哪里来的,要到哪里去,想明白了、想对了,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。”这句话发人深省。每个人、每个集体、每个民族、每个国家,乃至全人类,都需要思考和牢记自己的来处与去处。
 
请以“来处与去处”为题目,写一篇议论文。
 
要求:论点明确,论据充实,论证合理;语言流畅,书写清晰。
 
来处与去处
 
人从哪里来,最终又到哪里去?这是一个哲学命题。
 
人不是凭空而来,但很难追寻到足迹。逝者如斯,不舍昼夜。人在去往一个个目的地时,容易忘了自己从何处来。但是,参天之木,必有其根;怀山之水,必有其源,人之有祖,亦犹是焉。
 
中国的城镇化运动如火如荼地发展了几十年,有些人离乡多年,有些人在外地长大,有些人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故乡。树高千尺莫忘根,知来处就是知道自己的根脉所在,寻找族谱、寻找族群、寻找先祖,也是寻找家族之梦。故乡那破败荒凉的老屋,充满童趣的院落,还有屹立在村口的柳树,每一个映像都能引起无数的追怀。或为过去繁盛的家族而骄傲,或为祖先的创业而感动,或为长途迁徙而震撼,或为百折不回的壮举而崇仰。
 
知来处,才会有更好的去处。知本知源,才能生生不息。人事有代谢,往来成古今。过去、现在、未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。在知来处的过程中,对先祖生出一种敬畏,得到的是祖先创业的不易、后人定当珍惜的结论,产生的是惟有勤勉才能生存、惟有奋斗才能兴业的省悟,激发的是不忘祖训的内生动力。既让在外的游子落叶归乡,又让传统文化加以熏陶,还推动了城市的发展。
 
知来处本质上属于一种寻根,让一个城市赋有历史的力量,让孝悌美德擦亮了城市名片,它不仅仅是一个仪式,更是一种精神,一种力量,需要我们多多培育,需要一代代相传。“葬我于高山之上兮,望我大陆,大陆不可见兮,唯有痛哭。”晚年身在台湾的于右任痛哭的是,一湾海峡隔断了他来处和去处之间的联结。
 
个人如此,国家亦然。中国历史优秀,文化底蕴深厚,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丰盈、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找古老文化的根源。一个国家,没有现代科学,没有先进技术,去处就是落后,一打就跨;然而,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,没有来处的积淀,没有民族传统,没有人文文化,就会异化,不打自跨。
 
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,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。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,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,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,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。
 
不忘来处,方能开辟去处。来处是去处的延续,不能人为的割裂。文明探源,为我们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、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源泉,为我们增强历史自觉、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强支撑。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,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?不过不是中国特色,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。
 
来处,决定了去处。如果我们不睁眼看世界,就容易坐井观天、盲目自大、封闭落后;但是,如果我们不真正了解中国,就容易食洋不化、崇洋媚外、不知来处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,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;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。

相关学习资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