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上海高考作文诗词鉴赏刘禹锡《城中闲游》分析

发布时间:2022-09-10文/发现好网课

刘禹锡

刘禹锡(772-842),字梦得,洛阳人。793年中进士,805年与柳宗元一道参与政治革新运动,失败后被贬,此后宦海浮沉二十几年。

828年,刘禹锡再度入京,官职最高做到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(真的是“长精神”了)。

刘禹锡的诗干净明快,不过分雕琢也不流于俗滑平易,常有细腻婉转的隐喻和别致新颖的词句。

很早,我们便学过他的《秋词》,“晴空一鹤排云上,便引诗情到碧霄。”此诗堪为刘式风格的代表。



诗词

城中闲游

(唐)刘禹锡

借问池台主,多居要路津。

千金买绝境,永日属闲人。

竹径萦纡入,花林委曲巡。

斜阳众客散,空锁一园春。

【注】本诗作于诗人被贬归来,闲居洛阳时。
 

诗题与主题

根据注释可知,诗题里的“城”是洛阳城。

当时诗人被贬归来,望着大都市,心里想着的是“弃置身”的“巴山楚水”,从被贬到归来,前后二十三年。

二十三年即便放到现在,都是极其漫长的时光,更不用平均寿命短少的古代了,诗人刘禹锡远离权力中心如此久,可以说他的政治生命提前结束了。这才有了“闲游”的说法。

 

距离本诗两百多年后,苏轼在《记承天夜游》里也用“闲人”自居,字面上的感觉是清闲、悠闲,实际上是难得的心态:有时间也有心境悠哉游哉,岂不美哉。正因为有闲时有闲心,刘禹锡才能在竹径、花林里反复游赏,只往那最深处走,在萦回、曲折处逡巡。可他当年也是春风得意的人,有大才,有壮心,有接近宰相的美誉,可现在还剩下什么呢?剩下来的是,被贬之后才华机遇与时光一同逝去的不甘心,却又无可奈何的叹息。
 

全文简析

首联:借问池台主,多居要路津。

借问,是诗中常见的起手问句,下句即作者自答。这么看,池台主是诗人自己,曾经他身居陋室,谈笑、抚琴、阅览经书,如今也有了池台楼苑,地处交通要道(洛阳)的居所了。开篇即交代了自身处境的变化,被贬归来,居住洛阳,待遇上也算是“入乡随俗”了。此联并没有十分确切的“闲游”痕迹。

 

颔联:千金买绝境,永日属闲人。

颔联引出了“闲游”的主体,即“闲人”刘禹锡。“绝境”是闲游的地点,它有两层含义,一是人迹罕至的地方,二是景色绝美的地方,游赏的情感基调倾向了乐趣。“永日”是闲游的时间,一整天的游乐、长久的游乐,让人在赞叹之余,又习惯地起疑:真有如此之闲的人吗?不上学,怎么也得上班的吧,怎么可能一直泡在绝境里,绝境不就变成了美丽的牢笼吗?苏辙评价刘禹锡的诗“用意深远有曲折处”。当然,闲情之中透出叹惋之情的曲折,还得看尾联。

 

颈联:竹径萦纡入,花林委曲巡。

颈联是“闲游”的具体呈现,给出了绝境的近景。这一联近似初中阶段学过的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里的颔联“竹径通幽处,禅房花木深”,当然,刘禹锡的笔法隐去了幽深,藏起了清寂,在萦绕曲折、往来反复中,既有流连忘返不离去的情感,又生出一股无事可做、无处可去、无人能懂的寂寞。

 

尾联:斜阳众客散,空锁一园春。

尾联是“闲游”的收场,斜阳落下,众客散去,刘禹锡不提乘兴而归,也不讲自己独自一人的感受,反倒写起景致,自然是内心情感的无声流露,让读者耐心咂摸。一园的春色被锁,是入夜时的正常流程,可是一个“空”,不是写空灵之感,而是无法抚平的空空落落的心境。一园春色是刘禹锡逝去的大好年华的象征,“空锁”也是他一身才华无处施展的写照。“闲游”是志不得、意难平。

本篇文章为免费观看,原创作者为:骆羁骆骊,微信公众号:顶尖语文课堂,欢迎大家关注学习。

相关学习资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