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提问少,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多多提问4个方法
发布时间:2020-07-02文/发现好网课
1、如何引导孩子提问题,家长要多提供机会,引导孩子主动提问意识
小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和具体形象性的特点,他们会对周围世界产生很多不解和疑惑。父母要注重提供给孩子更多的发现问题的机会,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孩子的问题意识。可以说,孩子发现问题的机会是非常多的。
比如,生动形象的图片比抽象的文字更有吸引力。在和孩子一起看书时,你可以着重强调、展示插图、图片,引发孩子想提问题的意识。
有一位妈妈是这样做的: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在学习《蜗牛》一课 时,妈妈把书本上的插图(一个盘子里中间放着一只蜗牛,四周放有 —些食品)通过放大镜放大后给女儿看。女儿仔细看着蜗牛,提出了 许多问题:〃蜗牛最爱吃什么"、"它是怎么吃食物的〃、〃蜗牛有牙齿吗"、"蜗牛的触角是用来喝水的吗"等。
比如,你可以带着孩子进行参观、访问、观察等一系列活动。孩子完全可以通过观察商店、马路以及邮电局、蛋糕房、田野、农屋等 设施、情景,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,这时孩子完全是放松的。
需要注意的是,当孩子提出问题时,家长也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肯定和赞赏,语言的激励、手势的肯定、眼神的默许、积极耐心地予以解答等,或者会让孩子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,把提问看成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。
相反,如果家长不许孩子"出错",不许孩子提那些〃没用的问 题"、”幼稚的问题“,那么孩子以后什么问题也不会问家长,在课堂上的提问也会越来越少,课堂积极性也就不高了。
2、如何引导孩子提问题,创设情境,激发孩子提问的兴趣
在日常生活中,家长要创设一些问题情境,让孩子通过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积极思考,积极主动地探索、猜想和提出问题。
比如,学习六年级科学《淀粉和碘酒的变化》一课时,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淀粉和碘酒的试验场景。让孩子充分观察了解碘酒,使孩子认识碘酒的物理特性;指导孩子用棉签蘸一点碘酒,涂抹在任何一 只手的拇指和食指的指背、指肚上;让孩子拿一张白纸,再用这两只消过毒的手指,捡出5粒米饭,整齐排列在白纸上,不能弄脏了米饭。 随即,孩子会发现米饭和手指上的颜色变化了,在惊异、兴奋中他就 会提出许多问题:"为什么会变成紫色〃、“是我的手不干净吗"、"这个碘酒一碰上米饭就会变成紫色吗〃、“米饭还可以吃吗"……
3、如何引导孩子提问题,对症练习,训练孩子的提问能力
孩子不会或不敢课堂提问,有的是因为思维反应慢,有的是无法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,这就需要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,训练孩子的思维反应能力或者语言组织、表达能力,从而提高孩子的提问能力。
比如,训练孩子的思维反应能力时,父母可以和孩子进行一问一 答的对话练习,练习题目可以从课本上找,比较好的是那些基础性、 重点性的公式和定理。其中,乘除法口诀练习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方式。
比如,训练孩子的语言组织、表达能力时,父母可以鼓励孩子选择一些较好的文章,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,把课文的内容加工、整理后,有条理、有重点地复述。
复述本身是一次消化、巩固、学习的过程,也是把别人的语言转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。常常做这种练习,既能训练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,又能大幅提高孩子参与课堂的积极性。
4、如何引导孩子提问题,提问题,要以多思为前提
让孩子在课堂上学会多提问,并不是说一遇到问题就向老师、同 学请教,这种提问方式是不可取的,只会让孩子养成"懒思而多问〃 的坏习惯,也违背了我们提倡提问的初衷。
真正的提问应该是让孩子在问之前先动脑筋想一想,独立思考寻求答案。当思考后还不明白、不理解,或者找不到满意的答案时,再 举手提出自己的问题。
这样,孩子不但会对疑难问题留下深刻印象,而且更容易找出思考时容易忽视的问题,今后遇到同类问题时考虑得会更全面、更科学。 经过这样一番动脑,脑子也会越用越灵,学习积极性自然也就能得到提高。
总之,在家庭教育中,特别是学习辅导上,父母应该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,给孩子多一点儿时间和思考余地,鼓励孩子多思考、 多提问、多表现,这对提高孩子的学习热情大有裨益。